隆回:瞭望司门前
| 招商动态 |2016-05-12
瞭 望 司 门 前
若想一览隆回北面重镇司门前的风采,您只要去登上田塅中的黄家山,就可以把这块灵山秀水的古老土地瞭望得清清楚楚。
黄家山如一卧狮,居于兴隆与金潭之间。它的右前方是丫吉山下田塅连田塅的孙家垅,左前方是土岭界下群山环抱的石桥铺。此两地各有一河,顺势而来,在黄家山下的花鼓潭相拥相抱,合成一都河(又名金水河)流经金潭而去。弯弯河道如青藤结瓜,串起金潭、孙家垅、石桥铺、兴隆这四个大“肥瓜”。
不知多少个旭日东升的早晨,也不知多少个日落西山的黄昏,多少回乡游子站在黄家山上,瞭望西高东低,居丘陵与山区结合地带的家乡。他们静静地感受着,想象着,如阅一本大书,似看一幅巨画,任家乡的山山水水展在眼前,任家乡的沧桑烟云浮在眼前……
据老人们传说,“十诗九山水”的清代著名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魏源,他少年时代不但游遍家乡的名山大 川,还常站在这座黄家山上,他站在这儿瞭望家乡,瞭望家乡以外远天远地的地方,瞭望风起云涌的大天下……
魏源,少年时代便写出“功名待寄凌烟阁,忧乐常存报国心”,他在清政府闭关锁国的政策下,大胆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就出生在黄家山下金潭学堂湾村沙洲上的院落里。在这儿,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至今流传着有关他读书、作对等的很多故事。现在,其故居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1995年被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座始建于清乾隆初年,总建筑面积756平方米的典型清代江南农村民居,历经200多年风雨洗礼,仍保存完好。他的琅琅读书声,以及胸怀天下的大志豪情,依然回荡在一都河边的这座故居里。让每位来此的游人在庄严中,在静穆里,感受他的光辉思想。
小魏源的成长,深爱他祖父孝立公的影响。家乡凡上了点年纪的都知道这个人,对他的种种善举,总能脱口而出,说孝立公“性尤慷慨有父风”。康熙庚辰年(1700年),天大旱,田土无收,官府逼交田赋。孝立代父赴县官衙门,替一都(全乡)无法交赋税的百姓们完纳饷银。县令卢大经见此义举,特赠“邵邑醇良”匾额表彰。他对乡党中的穷苦人,都尽力救济。家乡有句“土岭界倒漆,孝立满爷背时”的谚语,是说漆商的资本,多是他借贷的,亏损就无力偿还了。据《魏氏族谱·孝立公传》载:安化陶澍在未发达时,曾慕名到金潭向他求助,他慨然允诺。后来,陶澍富贵了,派专人偿还借款,他不收受。对来人说:钱财是流通的东西,我不是靠它来谋取利益的。只希望你们主人做官清正,爱护百姓就好了,这点银子何必偿还!
显然,孝立公的这种思想,这种善举,不但现在还是将来,都值得我们家乡人以至天下人效仿学习。这种家风,对小魏源自然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魏源后来在兴化、高邮等地为官,时时关心民众痛苦,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深受爱戴,还得到朝庭褒奖。
这块盆地住的都是魏姓人家,又称魏家塅。在塅中,有一座雄伟的狮子山和一座如奔似扑的象山。塅被隔成上下两村。北边的叫上魏家塅,四面环山,一坦平阳。抗日战争时期,在这塅中的河畔修建过飞机场,与怀化芷江的大机场相呼应,形成犄角之势,降落过几次飞机。日军投降后,停止使用,恢复为良田。南面的叫下魏家塅(又名石山湾),现因六都寨水库库尾工程,移民迁居,建成一片平展的田地。
那时,左拐右弯的河道,如游龙翻腾(现改成直河),清清河水,似白练舞动,穿过狮象山,流到最南边的田螺山下,突被名为五主峰的大山迎面挡住。远远望去,由于五主峰大山与东山印大山相连,活象一座大屏风猛截流水,不知其去向。您只要进入金潭,无论站在哪个点上,都可看见这番胜景。
在金潭与魏源故居相距不过三里的地方,出了一位晚清政治、军事、外交上的重要人物——两江总督魏光焘,被并称为金潭的“文武二魏”。其故居飞檐翘角,房屋窗花精美,工艺精湛,坐落在狮子山后金板铲龙门前的一都河畔。它早已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木质结构的四合院,重重屋宇,100余间居室,无不述说着历史往事……
就是这样一方土地,近两百余年来,不知哺育了多少名臣显宦,文英武杰;就是这样一方土地,让清末大理寺少卿乡人魏澧兰撰写的《金潭二十四景诗》,形象生动,流传至今;就是这样一方土地,产生了极具特色的民间文学瑰宝《隆中山歌》,代代相颂……
站在黄家山上,若从金潭方向掉转身来,沿一孔吞吐流水的兴隆桥望去,是孙家垅。高高的丫吉山,遥遥对应着望云山,紧紧护卫着与金石桥洞下村和羊古坳乡花塘村相连相挨的这个地方。河道汇丫吉山的山泉,连洞下小河入李家坊水库的流水,经富石庙、石阳桥村平展一片的田塅至兴隆桥下。
丫吉山系雪峰山脉的分支,山以双峰对峙如两鬓得名,高700米。传说乌公真仙在此山上得道成仙。它把孙家垅揽在怀里,任晨炊夕烟袅袅升腾,任人丁兴旺日日繁盛……
那座屋连屋院套院一层比一层高的“九重屋”,在丫吉山下远近闻名。那修建于孙家垅、金石桥、中团三界交接之地的大茶亭“双胜亭”的故事,在丫吉山方圆几十里流传……是说过去七个伙计上贵州做生意,在这歇息,见客来客往,便发愿说要是生意顺畅发财,就集资到这建座大茶亭,方便众人。幸运得很,生意顺顺利利,没遭匪抢,没遇天灾,就按诺言修建。家住丫吉山下李家坊的陈姓山主,得知要建茶亭,不但不收地款,还捐出茶亭边的一大山柴来,任一年四季用来烧茶烧水……
丫吉山养育出了胸怀博大的人,养育出了深明大义的人。同时,在它的怀抱里,还产生了一个又一个杰出人物。其中文学家、毛泽东主席的书法老师孙俍工和著名教授孙怒潮两位先生便是代表。他们同系孙家垅村人,被后人尊称为“孙氏双星”。
石桥铺和孙家垅一样,也在雪峰山脉支脉的高山脚下,此地纯属山区。不过,其山不是丫吉山,而叫土岭界。从司门前沿公路进纸马坳(丰年村),过工农桥,到龙开口,便是石桥铺地界陈家塅。长带子一样的田塅,从上土岭界那大山脚下的砂坪村起,一泻而下,直到丰年。土岭界高1260米,山势陡峻,十余里的石板路,盘曲而上。是过去隆回通往湘西上贵州的必经要道。其界上有一茶亭,名“延寿亭”,魏源祖父魏孝立修建。如今只剩残墙断壁,唯耸立的石拱门,如嘴巴似地,在述说着沧桑历史……
土岭界在民国时期,是一处令人胆颤心寒的地方,神出鬼没的土匪常在这里“关羊”,不知多少客商的财物遭劫,也不知多少人在此丢了性命……当年,任邵阳县县长的徐君虎,扮成货郎,亲自来此刺探匪情。最为惨烈的是发生在1945年4月19日至21日的土岭界狙击战。守卫土岭界的国民党军与日军苦战两天两夜,伤亡惨重。据守1460高地的国民党官兵,全部壮烈牺牲。这次狙击战战事几经反复,异常激烈,在湘西会战中极具影响。时至今日,土岭界上的山山岭岭,还残留着当年的战壕。
那古道从大山脚下开始,上天梯子似的。块块石板,光滑滑的,仿佛大军、商旅的脚刚刚踩过,仿佛伟人、凡夫的汗刚刚洗过。山鸟在叫,溪水在流,石拱桥苔藓丛生,路边野藤蔓延,楠木树如巨人挺立。十多里陡坡路,走得气喘喘,汗流流,脚都打颤颤。可以想象过去挑夫商旅的艰辛。
好在上土岭界前下土岭界后,有处供吃喝、歇息的地方,那便是青山怀抱狭长田塅中的石桥铺老街。从陈家塅尾的石板路进街口,至千年老银杏树边,再沿河而上,到去竹山院的路口止,一座挨一座的明清建筑,檐对檐延伸二三里。街后的小河日夜为它歌吟,袅袅的炊烟早晚为它梳妆。街的脸面是石板道,街的躯体是黑瓦木屋。面对面的门、窗、货柜,是街的口、街的鼻、街的耳……烟帮穿街而过,脚夫商贩往来,歇伙铺热闹一片,染房、货栈、屠行、豆腐店、饮食店,一家挨一家……夜时,家家户户大门上悬挂四方桐油灯,亮通通,沿街像游着两条火龙……
叹息的是,这些年来石板街道铺成了水泥路,老木屋拆得七零八散,代之而起的是座座红砖房,老街残缺不全。一个有丰富旅游资源的地方,没有谁来规划、保护,没有长远眼光,是多么可悲的事!
而石桥铺是司门前最早通公路的地方。这要搭帮金山里的金矿。还在1938年冬,当地农民李灼华、陈均修在金山溪岸发现第一个脉金矿。还有一些扯苞谷杆的山民,发现根须上带出地里瓜子大的金粒。1944年湖南省建设厅正式批准大规模开采这里老茶园的金矿。1949年后,成立冶金部隆回金矿,修通公路,一直开采到早几年。近年来,由新成立的金杏矿业公司在石桥铺的杏枫山大量开采。
石桥铺除黄金开采有名外,它的种蓝、染布曾经远近闻名。这里从明代中期就开始引进种苗。因这地理气候独厚,沙土田肥沃,灌溉便利,十分适宜种植。加上一田两用,蓝田中套种芋头和长生豆角等,收入比种稻谷高出几倍。曾有这样的顺口溜:“石桥铺,好富裕,山上产树竹,田里种蓝芋,合面街,铺对铺,你纺纱,我织布,开染坊,染青布。种蓝上千亩,富了几百户,织染一条街,红火石桥铺。”
尽管石桥铺老街风光不再,但是土岭界下这老街上的故事依然流传,土岭界下这块土地上可歌可泣的人物数不胜数……
如刘纲领,这位颇有田产、行侠仗义的清末秀才,参加了孙中山的同盟会。1905年,他率众起义,打出了推翻满清王朝的旗号。
如罗卓云,这位从石桥铺桐树坪走出的革命烈士,1926年春,受中共湖南省委派遣,在司门前建立了隆回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司门前支部。
如王化民,这位为我国大型水电枢纽工程建设和水电发电厂的生产运行管理奋斗终身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厅级干部,4次获电力系统科技进步奖,并受到李瑞环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与授奖。
又如近年涌现出的五通村党支部书记欧阳常德,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为村民办实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受到政府的各级表彰。
任何一个地方,自然都会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任何一个地方,自然都会有一群不平凡的人物……
如若将司门前比作一个巨人,那么头是金潭,大腿分别是孙家垅和石桥铺,而兴隆这个历来集政治、经济、文化为中心的地方,则是巨人的躯干。如若将司门前比作一片瓜叶,那么叶柄是自孙家垅、石桥铺发源而来汇集而成的一都河(又叫金水河),叶子的正中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这便是兴隆。
在明洪武五年(1372年),隆回巡检司就设在这里。只是屋宇重重的古衙门,于五十年代末拆毁。现在兴隆黄花村的老街旁,有一两个足球场大的一片菜地,间有高高矮矮的民居,还被当地人习惯喊“衙门里”。清朝时沿设此巡检司,辖隆回八都。巡检司衙门前的地方,称为司门前,这便是“司门前”地名的来历。司门前为“一都”,当时,据各都的地形特征,传有民谣:一都管根线,二都管把扇,三都管条垅,四都管个片,五都管个围围转……针对各都的经济特点,流传下来这样一段口头禅:“一都呷(吃)屋,二都呷谷,三都呷杂粮,四都呷猪,五都呷排树,六都呷布,七都八都坛罐出。”而“一都呷屋”,意思为司门前街上屋多,开着各种各样的店铺,生意兴隆。清朝道光十年开始,司门前有“隆中镇”之称,一直处于附近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到解放前国民党统治时期,这里设隆回乡公所。1947年国民党中央行政院批准设隆回县后,改为兴隆乡。乡公所仍设在原巡检司衙门内。衙门口上连接一条合面街,史称“大街上”,左侧紧邻有戏台、岳飞庙及田粮、税务、盐政等单位;右侧走过一段石板路,有一条合面街,史称“财官田街”;从司门前水口山进来后,过兴隆桥,有一条合面街,史称“石子坳街”。三街各长约里把、半里路,形成“品字形”,分别坐落在司门前田塅的东、南、北三面。做生意、开店铺全在三条街上。其间,窜起这三条街的,就是那条上土岭界的石板古道。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司门前建立了隆回县第三区人民政府,首任区委书记王润民,区长华兰序。后改为司门前区。1995年撤区并乡为司门前镇,辖原兴隆乡、孙家垅乡、金潭乡、石桥铺乡,恰好是过去隆回一都中心主要地域,镇政府驻兴隆街原司门前区公所内。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一年一年过去。曾几何时,看着看着司门前像由黑白照片变成了彩色照片,由鸡鸣狗叫的山乡变成了规划有序的城镇。
现在,穿镇而过的公路早由两条窄窄的“十”字土路变成三横三纵的水泥大街道,排水沟、绿化带、路灯一应俱全,过去“品”字形的三街格局早已打破,建成了高楼大厦的城镇,自来水、通讯、电力、电视转播等配套齐全,不相连的三条木屋街,扩成了街街相通,路路相连的多条街。早先,一到赶集时候,一条穿街而过的路人挤人,货摊连货摊,过路的车要费半天工夫才开过去。今天,不但镇内来往便捷,公交车、摩托任人随坐。就是通往县城的客车,也方方便便,每天不下十余辆,连小车也有几十台。并有数台至广州、深圳、珠海等地的长途高档大巴来来去去……
往往,回乡游子在朝阳似火的早晨或落日如金的傍晚,站在镇政府左边的黄家山顶上,看着一条条新街,一座座楼房,似在梦中一样恍惚,免不了感叹:“熟地方变得认不出来了,山村成了城镇……”是呀,先前抽几支烟便走完了的司门前老街,变成了大半天也转不完的条条新街。难怪停了些年没来司门前走亲戚的人,屋都找不到了。
在这个新兴的小城镇中,有一处很吸引人的地方,这就是魏源温泉。它和魏源故居做为隆回花瑶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入选了“新潇湘八景”。魏源温泉,是近年来由司门前镇招商引资的新建项目,坐落在中山村的月台山,投资数千万元,修成了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集旅游、度假、餐饮、住宿、会议于一体,融休闲娱乐、保健于一身的魏源温泉度假村。这里与63公里外的县城,由一条宽阔的柏油公路紧紧相连,在隆回精品的旅游线上,如闪亮的珍珠。整个温泉度假村中的洗浴中心、宾馆、餐厅、室外露天浴池,点缀的花草树木,月台楼阁、长廊台阶……都在恬静乡野的清新空气中,宛如一幅巨画,任游人抛开凡尘喧闹,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
说不完,道不尽,这就是司门前,这就是让无数游子魂牵梦萦的家乡。她的壮美画卷,无时不展现在大家眼前,展现在大家梦中。她又似一艘大船,风雨无阻,行驶在历史的长河里……
隆回最美乡镇评选!!
快来为家乡投一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