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小洋山北侧开发对深化浙沪战略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 招商动态 |2016-07-22
专家解读
今天由参与了《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总体方案》前期研究的上海海事大学杨斌教授对《总体方案》进行解读:“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江海联运中转泊位建设”写进了《总体方案》,小洋山北侧的陆域开发对深化浙沪战略合作具有重大意义。该区域有怎样的特殊性?如何科学谋划、精心布局?
杨斌教授除参与《总体方案》前期研究外,还是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的研究员、智能港口研究专家,对小洋山北侧开发也研究多年。
《总体方案》将“加快推进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江海联运中转泊位建设”放在集装箱运输系统中,这意味着在功能定位上应该是集装箱江海联运中转服务。杨斌介绍,“小洋山北侧”能写入《总体方案》,除政府部门积极争取外,关键还是因为其地理位置的优越,甚至可以用“非常稀缺”来形容,因为那里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三个国家战略的重点区域的叠加区。
杨斌教授:“在这个情况下,我觉得目前也是小洋山北侧加快开发的一个比较好的时机。在小洋山北侧的开发上,我认为就是浙江省和上海市应该站在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来看待小洋山北侧的开发,深化浙江省和上海市的合作。要科学地规划、统筹地运作,创新体制机制和合作模式,让小洋山北侧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小洋山北侧现在不属于洋山保税港区的范畴,但不少专家认为,有望享有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叠加政策优势,吸引集聚港航物流业、综合配套服务业等,有利于提高洋山深水港效率,丰富其功能,将小洋山打造成集装箱江海联运服务的亮点和示范。
杨斌教授:“小洋山北侧的开发也需要加紧一些规划布局功能、招商引资的一些研究。虽然我们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但是小洋山北侧究竟做什么功能比较合适,处理什么货种比较合适,它招商引资的策略是什么,开发建设、运营管理的模式是什么,口岸单位怎样协同,浙江省和上海市,以及舟山的相关企业和上海港务集团合作的模式,我们运行的体制机制,都需要深化进行研究。”
小洋山北侧围垦项目自2012年开工以来,实施统一规划、滚动开发,到去年底累计完成投资额12.5亿元,目前进展顺利。该项目总投资94.8亿元,计划对小洋山岛至薄刀嘴岛之间的13.11平方公里海域进行围垦,成陆后的土地将主要为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提供陆域用地保障。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博士杨斌:“小洋山北侧非常适合做国际中转集拼,因为这个功能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突破的功能。小洋山的南侧目前剩下的土地大概也就是一个平方公里,已经非常的有限,应该说北侧提供了更加充足的陆域面积,但是我个人倒觉得如果把北侧全部并入洋山保税港区,不一定有利于北侧的开发,也就是说它全部进入保税的话,不一定有利于北侧的开发。因为北侧不进入保税,它还可以开发临港的一些工业,临港的产业,内贸的一些中转、集拼和物流服务,可以开发很丰富的功能。但是一旦整体划入保税以后,它反而很多功能是不能做的。所以对北侧功能的定位和论证,我觉得还是要加紧进行相关的研究。”
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